这个十一月,在陕南感受到了一个与西安截然不同的秋天,连续三周的阴雨,空气中都弥漫着湿润的水珠子。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支团成员服务的槐树关中心小学门前,108国道上的车也逐渐少了起来。在支教团成员来到这所支教学校的第一天就听说该中心小学还管理着三所“完小”。“完小”这个词,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是第一次听说。借着学校检查的机会,研支团的两名志愿者决定去探究一下这个神秘的“完小”。

探访完小:大山里的孩子用笑容温暖寒冬

午饭时间到了,阳河完全小学孩子们排着整齐的队伍等待开饭。李媛媛供图

  出了校门沿着108国道没走几分钟就上了向着大山更深处的盘山路。路上过往的只有为数不多的水泥罐车或油罐车,但仅有一车宽的路实在是考验司机的灵敏度,路的一侧是山体,另一侧就是沟壑。远远地看见来车就得提前把车身斜在山坡上,等待大车通过后再继续走在颠簸的路上。行走在忽上忽下的盘山路上让人着实不太好受,加之大车对道路的碾压,一路上都只能抱着座椅前行。

探访完小:大山里的孩子用笑容温暖寒冬

蹲着吃饭的孩子也不忘微笑。李媛媛供图

  这样的盘山路走了近一个小时,终于过了一座小桥后路变的相对平坦,走在土路铺的村道里没几分钟就到达了此次的目的地——阳河完全小学。大门正对的是旧校舍,上下结构的砖瓦房,由一座神庙改造而成,至今仍能看到庙旁一个见证着历史的“清朝石刻碑”。“以前老师和学生们上课、睡觉都在这一所房子里完成,学生就睡在楼顶的三角夹层里。也是近两年通过世界宣明会的资助才盖了新楼,学生有了独立的学生宿舍。”阳河完小的老师对支教团成员解释道。通过老师的介绍,支教团成员得知,这所学校原本也是几百人的中小,随着移民搬迁工程的加快,现在学校教师仅7名,沈阳液化气储罐供应,四至六年级共计39人。这里的孩子大部分是留守儿童,一星期的学习生活都在学校度过。学校中间的两个篮球架和乒乓球案是孩子的天堂,听到下课铃声的孩子格外兴奋,本不大的校园顿时热闹起来。吃饭时间一到,孩子们排着两列纵队,在老师和年龄稍长的孩子的帮助下,依次打饭进入饭厅,有些孩子蹲在外面也吃的喷香。

探访完小:大山里的孩子用笑容温暖寒冬

  阳河完全小学的孩子们在蓄水池旁刷洗碗筷。李媛媛供图

  如果不是亲自来一趟,也许我们也只是有机会在电视机里看到这样的小学,这样的学生。幸运的是,在社会的温暖与关爱下,孩子们有了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希望能有更多的社会力量关注到这样一群留守在大山里的学子,让他们的笑容温暖寒冬,健康伴着他们成长!(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支教团 薛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