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版
25日,中宣部、中国记协组织的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来到吉林省,在长春举办两场报告会,11名报告团成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在一线采访的经历和感受。
报告会上,大连广播电视台新闻中心记者卢建伟和孙若屿讲述了,不惧暴力威胁,督促环保整改、为民工讨薪,生死一线冲进火场拍摄10万吨原油储油罐爆炸画面;人民日报记者张建波驻扎在非洲“一千零一夜”,经历战火的洗礼,与疟疾擦肩而过;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在殡仪馆体验采访9天,让更多人了解到殡葬工作的艰辛;广东广播电视台记者薛乐用35篇稿件讲述“事实孤儿”的困境,最终促成多个城市试点探索将“事实孤儿”纳入社会保障……11位优秀新闻工作者声情并茂,讲述了自己在新闻工作中亲历、亲闻的鲜活故事,展示了新闻界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展现了新闻战线“走转改”的丰硕成果和新闻工作者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
两场报告会后,巡讲团成员还与吉林省各新闻媒体的编辑记者代表、4所高校新闻与传播学院师生代表分别进行了座谈交流。
新文化记者 王小野
离现场再近些,记录真情怀
——“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吉林省巡讲报告会及座谈会侧记
25日,全国“好记者讲好故事”巡讲团的吉林省首场报告会,在省宾馆举行。11位新闻工作者讲述了他们的新闻故事。
第一个登台的,是对“师徒”,54岁的卢建伟和24岁的孙若屿。54岁哟,还冲在一线呢!听着卢建伟自报年龄,台下发出了不小的惊讶声。
“当记者有瘾啊!”仿佛是回应台下的惊讶,卢建伟在讲述中,还真讲述了这个“瘾”,那就是坚守公平正义;这个“瘾”,就是我们心中有爱,眼中有泪的情怀。
作为一位突发记者。老卢深怕离现场远了,他每次都要求自己近些、再近些……孙若屿讲述了老卢在现场的故事。今年1月17日,大连市金州新区桃园小区附近的一处液化气站发生爆炸,距离爆炸点不足10米有3个千吨的储罐,旁边就是一个上万人的居民区,而且,还有一个加油站。十几个英勇的消防官兵不顾个人安危,冲进火海,拼死向3个储罐喷水降温,他们距离罐体不足10米,老卢也靠近了现场,他的镜头对准了火光中消防官兵的身影。“而就在这时,他回头看了我一眼,我想,他是要确认我是不是在安全的距离外,可我却害怕极了,因为我怕这是我的老师看我的最后一眼。”孙若屿动情地说。
后来,老卢告诉她,“只有离现场更近些,我们才能真实的记录那个时刻发生的一切。”
同老卢一样,“在现场”,是记者们讲述最多的词汇。
人民日报记者张建波讲述了他在非洲的一千零一夜。去年夏天,是他在人民日报非洲中心分社工作的第3年,距离任期结束还有100天。也是在那个夏天,埃博拉如洪水猛兽般突然袭来。得知中国新一批援助物资运抵西非,他立即请缨,冲向疫区!辗转20个小时,终于抵达塞拉利昂。
“我走入紧急状态下几乎要瘫痪的当地生活,不知道身边谁是感染者,谁是下一个倒下的人。”张建波说,他能做的就是以笔和相机为武器,把疫区的最新情况报道出去。8月中旬,沈阳火车罐出售,人民日报专门开了两个专栏,讲述中国与非洲国家同心抗击疫情的故事。
许菲是广西电视台《第一书记》节目的记者、主持人。她不仅讲述了“早当家”的8岁男孩小荣伐渴望读书、渴望母爱,以及靠爷爷冒险采黄连卖钱为生的黄家两姐弟的感人故事,还动情讲述了全体工作人员为了节目上山下海,不惧艰险完成采访、拍摄任务的幕后故事。许菲说:“走进大山,走近村民,走近孩子,我们发现那里不仅是生活的贫困、艰难,还有人们的纯真、感恩和善良。此时,我们才更懂得作为记者所应背负的责任和担当。”
什么才是好记者?11位新闻工作者用他们亲身的经历回答:这是新闻人的共同梦想,只有贴近现实,才能做出真正的新闻;只有心怀大爱,才能实现一位新闻工作者真正的责任和使命。
报告会上,这11位优秀新闻工作者的讲述,深深地打动了现场的吉林同行和高校新闻专业的学生们。
“我还是不够贴近现场和采访对象啊,做的还不够细致和扎实。”听着台上同行的讲述,台下的一位记者很是感慨。
“好记者就要把人文关怀放在第一位,一定要贴近现实,只有这样才能捕捉到最为真实的细节,才能被感动,不被采访对象感动,就不能感动别人。”有记者如此表达了他听完报告会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