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国务院前总理温家宝出了一本书,《温家宝地质笔记》。这几天翻了一遍,专业内容看不太懂,但有些内容很有价值。
《温家宝地质笔记》
上世纪70年代末,温家宝从西北一个偏远省份的找矿技术员,仅用7年时间,就成为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其进阶之路固然有大时代因素,但身在其中的温家宝,所思所想,更值得关注。
所幸,这些内容,在这本《地质笔记》里都有。
1978年底,中共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粉碎了四人帮,时局为之一新。经济建设、改革开放需要大量的干部。当时中央提出“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在甘肃山野找矿10年的研究生温家宝,完全符合“四化”要求,于1978年12月,被提拔为甘肃省地质局地质力学队党委常委、副队长。
1974年7月,在甘肃肃南县红山林场编写《1∶20万祁连山幅区域地质调查报告》时留影。
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
初次踏上领导岗位,温在1979年1月20日的日记中写道:
我不做那种不学无术的领导者,也不做庸庸碌碌的事务主义者,而要做一个有学识、有头脑、有远见、有科学态度和求实精神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因此,从担任领导工作的一天开始,我便下决心继续努力钻研科学技术,绝不能放松。
1979年6月21日,温家宝当领导半年。力学队召开党员大会,选举新一届队党委。温家宝以最高票当选为党委委员。温在日记中注明,只差一票为全票。
37岁的温家宝,受到了甘肃省地质局领导的关注。局长马万里和副局长沙仑,两次到酒泉考察温家宝。
可能自己也有预感要被提拔,在1979年7月24日,这个夏日的夜晚,温家宝坐在家中,静静地回忆三十七年的道路,思考着未来。温家宝在日记中写道:
三十多年的历程可以说是一帆风顺,这并不好,容易满足,而且经不起波折。我准备后三十年不折不挠,逆水行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远大的目标,还得从点滴做起。对生活要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无论多大压力,不要中断学习和工作。
温开始拼命读书学习。7月25日是个阴雨天,温家宝在日记中写道:
每日贪婪地读着书报,许多好文章,如张志新烈士的事迹,苏阿芒刻苦自学的故事,冯雪峰儿子的回忆文章,丁玲“桑干河”的再版前言……教我反省,催我自新,给我力量。
9月,甘肃省地质局党组决定,并报甘肃省委批准,调温家宝为省地质局地矿处副处长,主持全处工作。工作地点从酒泉到了兰州,温家宝12年的野外地质生活结束了。
1979年6月,与地质力学区测队其他党委委员合影
我胸中的目标是什么?
12月17日,温家宝独身一人到兰州任职。但刚开始的三个月,并不顺利。1980年3月16日的日记记载:
三个月来外出开会几乎占了一多半的时间,其余主要是处理日常处务工作,根本没有什么起色,每日或参加一些会议,或批阅些文件,或坐在那里东翻翻、西看看,日子就这样从身边过去了。到了晚间,人们匆匆回家过那小康生活,而我常独自一人默然呆坐。学习无一定计划,工作和生活也缺少目标,空费精力,磨人生命。
人们常恭维说,三十多岁即当了处长。而在我看来,除了日益增长的虚荣之外,那有什么意义呢?人的生命这样度过,改善多么可怕而又可悲啊!
隔了一天,温家宝又在日记中写道: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仿佛变得更加沉默了,说话做事异常谨慎,就是这样仍难免缠绕是非。我想,慎重是对的,但谨小慎微就不好了。一个人胸中的目标要远大,为了这个目标,百折不挠;为了这个目标,激流勇进;为了这个目标,谦虚谨慎,我胸中的目标是什么?我怎样对待自己的生活呢?
在温家宝三楼的办公室,可以看到皋兰山。温坐在桌旁,天天仰望着它,山下面新建了许多楼房、厂房,嘈杂的声音日夜不宁。天气阴沉,也弄不清是尘雾还是乌云,总是把阳光遮住,使人感到气闷。
温常常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