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日报/青报网记者沈俊霖
青岛日报/青报网讯22日,记者从青岛市环保局获悉,截至目前,青岛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逼近200万辆大关,年排放污染物20多万吨,已经成为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
一年“呼出”废气20多万吨
《2013年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2013年,全市机动车保有量181.4万辆(不含挂车等),其中,汽车保有量153.9万辆,年增长率约为16%。
2013年,全市机动车四项污染物排放总量为23.89万吨。其中,氮氧化物3.83万吨,碳氢化合物2.02万吨,一氧化碳17.74万吨,PM 0.30万吨。从车辆排放标准分类看,虽然国I前排放标准的汽车(高污染黄标车)仅占汽车保有量的2.25%,但其排放的污染物却占汽车排放总量的10%以上;而国Ⅲ及以上标准的汽车占汽车保有量的67.7%,沈阳液化气储罐供应,但其污染物排放量仅占汽车排放总量的40%。从车辆燃料类型分类看,汽油车一氧化碳和碳氢化合物的排放量明显高于柴油车,汽油车一氧化碳排放量超过汽车排放总量的80%;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接近汽车排放总量的80%,PM则基本由柴油车贡献。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城区主要道路汽车行驶速度逐年下降,汽车低速行驶产生的污染物进一步增大。从我市市南区东部子站典型日二氧化氮时均值变化可见,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与交通高峰呈现正相关规律,即在早晚交通高峰时,环境空气中二氧化氮浓度明显升高。
疏堵结合防治机动车污染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快速增长,机动车在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同时,也给城市的空气质量造成巨大影响,机动车污染排放已经成为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为防治机动车污染,我市深入开展黄标车淘汰、油品质量升级、油气污染治理,加快发展绿色公共交通,推进畅通工程建设,机动车主要特征污染物氮氧化物排放量有所控制。”青岛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说。
积极推进黄标车淘汰与油气污染治理。2013年,采取区域限行和淘汰补助政策相结合,持续推动黄标车淘汰。出台了国Ⅰ排放标准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并将高污染黄标车的限行范围扩大至市区全域和县级市主城区。共淘汰黄标车2.08万辆,发放补助资金3166万元。加快推进全市建成区外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共完成239座加油站的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建设,全市所有加油站全部完成油气污染治理。
强化机动车污染防治执法检查。环保与公安部门联动,在全市范围内组织开展了冬季、旅游旺季机动车排气污染专项整治系列执法活动,开展路查执法1111次,共检查车辆12.6万辆,查处违规车辆1826辆。开展黑烟车有奖举报活动,查实黑烟车271辆,其中有奖举报211辆,兑现奖金2.11万元。
开展港口作业机械使用清洁能源试点工作。青岛港集团港口作业机械“油改气”改造试点工程取得积极进展,累计完成6台轮胎式起重机和106台集装箱轮胎吊的“油改电”改造,购置40辆LNG运输车辆,完成50台(套)港口设备和运输车辆的清洁能源更新改造。
今年实施一揽子“绿色交通”措施
但由于我市汽车保有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城区高峰时段交通拥堵加重,导致机动车排放的污染物进一步增大,机动车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机动车污染防治力度需进一步加大。
据了解,青岛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争取提前升级车用油品。落实《青岛市车用成品油质量升级实施方案》,督促相关企业保障国Ⅳ汽油供应销售;组织做好国IV柴油的供应渠道和各加油站置换准备工作,为2015年1月1日起全面供应销售国IV柴油打好基础;力争提前供应国V标准车用汽油。
环保部门加大了对储油库、加油站、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设施的监管力度,确保设施有效运行。
继续开展黄标车和老旧车辆淘汰工作。落实国I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加快淘汰财政供养单位的黄标车。出台国Ⅱ排放标准黄标车提前淘汰补助政策。
与此同时,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建成启用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服务系统项目一期工程,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因交通拥堵增加的机动车污染排放;将黄标车禁行纳入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实现电子化监管。严格执行机动车强制报废管理规定,完善强制报废车辆自动注销制度。加强对本市及外地入青旅游、货运车辆无环保合格标志、冒黑烟等违法行为的监管查处力度。
此外,实施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发展绿色公共交通。加快“公交都市”建设,加大公交、出租车更新力度,新增更新550辆纯电动公交车;调整运力结构,加快天然气、纯电动等清洁能源车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推广应用;推动老旧运营车辆淘汰,未取得有效的机动车环保标志的车辆不予办理营运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