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晚报记者 杨蔚然 通讯员 黄配
指导专家
郦 俊 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敖思悦 长沙市第一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
新闻背景
最据报道,3月22日上午,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市郊扎芬特姆机场和市内一处地铁站发生恐怖爆炸袭击事件,造成至少31人死亡、270人受伤。3月19日晚,京港澳高速岳阳段南往北方向一辆油罐车在行驶中爆炸燃烧,事故造成5人死亡,20人受伤。
急救专家认为,爆炸事故发生后,如何对创伤人员进行科学现场急救,对于挽救伤者生命、提高伤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易燃易爆物质着火燃烧后,常伴随多次爆炸,火势凶猛,冲击力巨大,当事人应迅速逃离现场,躲在火焰波及不到的安全处。
如不能逃离或躲避,也可就地卧倒,脱掉着火衣服。若脱衣困难可以慢速打滚,或紧急跳入水中灭火。切忌奔跑,以免引起火势加大;也不要大声呼叫,以免引起吸入性损伤。不少危险化学用品遇水后,会发生化学和物理反应,此时应尽量避免接触水体,尤其是事故现场的路面积水和落地水体。
面对有毒烟雾,要科学进行逃避。如果是有毒、可燃的气体或其挥发物或者可燃的液体泄漏,常比火焰更加可怕和难以避防,车内如备有防毒面具,应迅速佩戴,如无防毒面具,应用随身衣物过滤,浸湿后效果更佳。
现场有风的,应优选上风(逆风)方向逃生,若发生在坡道上,除了注意风向外,还要选择逃生的垂直方向。苯、氯气、光气等比空气重,无风环境下尽量选择上坡方向逃生。甲烷、一氧化碳、乙烯、乙炔比空气轻,无风环境下尽量选择下坡方向逃生。
B 正确判断伤情,迅速评估所有伤员
正确判断伤者的伤情,是现场急救的首要任务。其次是使开放性创面免受再污染、减少感染,防止损伤进一步加重。如果现场有多位或成批伤员需要救治,急救人员不应急于救治某一危重伤员,应先迅速评估所有伤员,以期能发现更多受到生命威胁的伤员。
在伤情评估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内容:
1.判断伤者有无颅脑损伤:对伤者首先应大声呼唤或轻推,判断其是否清醒,有无昏迷,严禁用力摇动伤者,防止造成二次损伤。对于清醒的伤者,应询问其头部有无碰撞,有无头痛、头晕、短暂意识丧失等症状,并注意检查伤者有无头部的表浅损伤,如头皮血肿、头皮裂伤等。如果伤者出现上述情况,即使当时没有其他不适,也需将其送往医院进行检查。
2.判断伤者有无脊柱损伤:对于每个伤员,在搬动之前,必须确定其是否有脊柱损伤。如果伤者出现颈后、背部或腰部疼痛,棘突压痛,均提示有可能出现脊柱受损。对于昏迷的伤者,现场急救和搬运中,应按照有脊柱损伤处理。
3.判断有无骨折:受伤部位疼痛、压痛、肿胀,均可怀疑有骨折,如果出现轴向叩击痛(如叩击伤者足底导致其大腿疼痛),则高度怀疑疼痛部位有骨折存在,如果出现局部畸形和异常活动,则基本可以确定骨折的存在。
4.判断有无胸、腹部脏器损伤:如果伤者出现胸部疼痛、压痛、呼吸困难等,提示有胸部损伤存在,如伤者出现腹痛、腹部压痛,肝、脾、肾区叩击痛,则应怀疑伤者有相应的脏器损伤。
C 五项急救术:通气止血包扎固定转运
第一,通气。保证伤员有通畅的气道,解开衣领,迅速清除伤员口、鼻、咽喉的异物、凝血块、痰液、呕吐物等;对下颌骨骨折而无颈椎损伤的伤员,可将颈项部托起,头后仰,使气道开放;对于有颅脑损伤而深昏迷及舌后坠的伤员,可将舌拉出并固定,或放置口咽通气管;对喉部损伤所致呼吸不畅者,可作环甲膜穿刺或切开;紧急现场气管切开置管通气。
第二,止血。是现场急救的一项基本技术,主要目的是阻止伤口的持续性出血,防止伤者出现因失血导致的休克和死亡。如果在现场没有止血带,可以使用绷带、绳索、领带、毛巾、围巾、衣物等替代,严禁以铁丝作为止血带使用。
第三,包扎。包扎的主要目的是压迫止血,保护伤口,减轻疼痛,起固定作用。现场使用材料有绷带、三角巾、十字绷带等,如果没有,可以使用清洁的毛巾、围巾、衣物等作为替代品,包扎时的力量以达到止血目的为准。如果出血较凶猛,可使用动脉压迫止血或使用止血带。
第四,固定。目的是防止骨折端移位导致的二次损伤,同时缓解疼痛。在现场急救中,固定均为临时性的,因此一般以夹板固定为主,可以用木板、竹竿、树枝等替代。
第五,转运。正确及时的转运可能挽救伤者的生命,不正确的转运可能导致在此之前的现场急救措施前功尽弃。对于有脊柱损伤的伤者,搬动必须平稳,防止出现脊柱的弯曲。有颈椎损伤者,搬运过程中必须固定头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