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高危作业始终坚守一线,领导让人硬拉他下去,可没一会他又回到一线;

他,虽是高工,却从不搞特殊,主动要求每天带岗巡库2小时,每天坚持出早操……

他就是海南省军区某料仓库高级工程师张二广。张高工今年55岁,急难险重任务仍冲锋在前,被官兵誉为“拼命三郎”。

今年年初,一次大项收油作业正在展开,码头一条收油管线焊接部分出现渗漏。

“停止其他作业,立即抢修!”张二广带领维修组展开作业:拆卸、清洗油管、动火维修……

那天,他带领官兵奋战了近20个小时,当管线可以正常收油时,天已蒙蒙亮。官兵定睛一看,发现张高工全身都是黑乎乎的油迹。

前不久,为提升存油净度,油库计划对一批油罐罐底油污进行全面清洗。面对这项高风险作业,张高工再次主动请缨带队。

“油库是我成长的地方,只要我在油库一天,这些活我都必须参加。”张二广说。他每天第一个下罐,最后一个上来,天天铆在一线。高温高湿的环境下,他全身起了红斑痛痒难忍,却始终不下一线。在他带领下,任务提前一个月完成。

张二广学的是船艇专业。17年前,一纸调令,他赴任油库当主任。面对全新领域,张二广拿出“拼命三郎”的劲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啃下了60余本专业书籍。第二年,他又自学英语,阅读了大量国外油料方面的前沿理论书籍,由“门外汉”成为专业通,被聘为广州军区油料专业考核评审组专家。

油库驻地高温时间长,油罐温度高、油料蒸发损耗量大、安全风险高。张二广提出了“开发微雾喷淋技术,降低罐体温度,沈阳火车罐出售,减少油料蒸发”的设想,得到所在油库党委的大力支持。

他带领两名技术人员,白天进行设备安装调试、数据采集,晚上进行数据计算分析,经常一天只休息三四个小时。为了确保数据精准,他冒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在15米高的油罐外爬上爬下,一丝不苟采集数据,最多一天爬了十几次。那阵子,张二广的衣服每天是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2个多月后,“高压微雾降温系统建设报告”出炉。系统安装后,油料挥发损耗下降64%。

近年来,张二广先后革新和研发科研成果20余项,其中3项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所在油库先后被评为“全军一级油库标兵单位”“战场建设先进单位”“全军油库安全工作先进单位”。